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10.31)


10/28參加同學公司之金門→廈門小三通旅遊,10/31返台,迫不及待到步道走走,步道依舊,但隨著時序入冬,天蛾出現的頻率也增加,離步道口不遠處,即出現斜綠天蛾,但綠色部份比較淡化,這種有斜紋的天蛾,大都以天南星科(如菇婆芋)為食;菜園旁亦有缺六點天蛾,它的寄主物係樟科紅楠。
第一座土地公廟南邊的山坡,粗齒紫萁的新葉基部已長出一排孢子葉,應證蕨類孢子囊群不是老葉才會長出。
今天收獲最多的是,看到雄性斑翅蠍蛉,過去常看到雌性蠍蛉,無法體會它被稱為「蠍」蛉的原因,原來雄性蠍蛉具有像蠍子的尾鋏,而雌性沒有這種現象;回程在中華科大校區內看到沖繩小灰蝶交配,當然免不了手癢。

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10.25)

梅杰颱風加上東北季風,讓北部地區陰雨綿綿,整日待在家裡悶的慌,趁著雨勢稍歇,到步道走走。路過中研院四分溪旁的溪畔,好幾隻紫藍曼椿在吸食瑪瑙珠的果實,瑪瑙珠是有毒植物,難到它們在製造臭液,就是它們被稱為臭蟲的原因嗎?
雨天拍昆蟲更加辛苦,除了光線不好外,昆蟲大都躲在有大樹遮雨或葉被下,尋找它更加困難,好在仍拍到中華岱椿象、桃蛀野螟蛾、狹翅鹿子蛾。

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南港社大與自然作朋友校外教學- 動物園之旅(99.10.17)

不知多久沒去動物園了,印象中,到動物園就是帶著小孩看大象、獅子…等等野生動物。
今天(99.10.17)「與自然作朋友」林志謀老師安排不一樣的動物園之旅,首先林老師介紹動物園生態系統屬雪山山系,與南港較相似;而內湖的生態系屬陽明山系,故內湖山區常見到的野鴨椿,南港沒有。

接著行走蕨類步道,入口的山蘇花(巢蕨)是大家耳熟能詳的,鐵角蕨科的巢蕨台灣有三種:巢蕨、台灣巢蕨、南洋巢蕨,郭城孟的蕨類入門介紹,巢蕨孢膜長度為葉寬三分之二以上,其餘二種為葉寬二分之一以下,但當日看到同一棵山蘇,葉面上的孢膜有二分之一也有三分之二,讓我們不知所措。其次是水龍骨科的崖薑蕨,他與山蘇一樣具有腐質葉及雨水蒐集裝置,其粗大密生鱗片的塊莖具有藥用,而園區的觀音座蓮特別大,原來它是「蘭嶼觀音座蓮」。

走出蕨類步道就是台灣野生動物園區,來到動物園,免不了看看動物,石虎、棕簑貓、水獺、台灣山洋等動物,仍然讓大家回到帶小孩看動物的年青時代,最讓人驚奇的是走道旁竟然長出難得看見的松葉蕨。

生態走廊是今天的要角,雖然天氣不佳,我最喜歡的昆蟲出現不多,但仍然有經驚喜:
1. 寄生蜂幼蟲由被寄生的蟲體一隻隻跑出來,然後全部垂掉至絲末端化蛹。
2. 白波紋小灰蝶的幼蟲,躲在花苞裡,林老師把它找出來。
3. 喜歡吃薑科葉片的四紋象鼻蟲。
4. 以莧草科牛膝屬為食的妳棘緣椿象。
5. 色彩鮮豔的米字長盾椿象,它與另一種琉璃星盾椿象非常相似,需仔細比對。
6. 停棲時會旋轉的基紋桑舞蛾。
7. 長的很奇特的缺口姬尺蛾幼蟲
結束生態走廊自由活動,與幾位同學進入蝴蝶館,館內介紹蝴蝶生活史、蝴蝶標本,但最讓我興奮的是夢寐以求的枯葉蝶,因行走步道千百回,不曾拍到它。總之,生態走廊以成為我拍攝昆蟲的另一途徑。

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10.12)


杜虹花是步道旁常見小喬木,也是很多小昆蟲的最愛,但因為喜愛它的昆蟲不是小,就是躲在葉裡,所以經常疏於觀察。
10/12上步道時,佇足步道旁一棵杜虹花仔細尋找,發現溝腳葉蚤在葉上啃食或交配;溝腳葉蚤是屬於鞘翅目金花蟲科,因其後腳粗壯且有彈器,遇到危險會像跳蚤一樣自葉上彈起,故稱葉蚤;另有隻白斑佩蛾幼蟲,吐絲把二片葉子合起來,躲在裡面吃,這是它的習性,小時候會捲一小片葉子,長大後身體太大,就會把二片葉子合起來。二星龜金花蟲也喜歡吃杜虹花葉子,不過當日未發現。

另於觀音座蓮的小苗上發現斜條大象鼻蟲,以及於石壁上發現煙管蝸牛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10.08)


好久沒走到九五峰,今天(10/8)目標是九五峰,上午6:30上山,天氣陰霾,約7:00開始飄著細雨,通常由中華科大走到九五峰約1小時,邊走邊拍照,總共花了1小時40分鐘。

雖然步道走過千百回,但仍有些驚奇發現,暗點夜蛾-雄在菜園旁山苦瓜葉子上,其雌蛾確遠在接近九五峰的路旁,步道上菇類很多,惟對菇類瞭解不深,僅查到二種菇類-冬季馬勃及略薄多孔菌;另還有一點燕蛾及胸紋銹天牛。一般天牛觸角較身體長,而胸紋銹天牛觸角較身體短,且身長不及1公分,屬小形天牛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9.30)


凡那比颱風過後,步道上昆蟲顯然變少,不知因路燈損壞致趨光性昆蟲無光線可撲,或是被颱風摧殘而死。
但步道上仍有些昆蟲顯現出與過去不同面貌,大灰枯葉蛾在菜園的鐵絲網上產卵,顯然它不是個好媽媽;黃斑鐘蟋蟀群聚在菇婆與及觀音座蓮上,可能繁殖季節已到,群聚易於尋找對象交配;另步道口也有少見的空點雙尾尺蛾及未成熟鼎脈蜻蜓雄體,還有褐背露蟴及拉都希氏赤蛙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9.26)


凡那比颱風緊接著東北季風,為北部地區帶來豐沛雨量,也為南港山縱走步道沿途的四分溪支流帶來潺潺流水,步道上水聲與蟬鳴交錯,陰涼的空氣中充滿負離子,讓人倍覺清爽。
行至第一座土地公廟,對面白匏子開滿淡褐色花,甚為漂亮;北面的山坡上,東方狗脊蕨的幼葉,紅的讓人驚嘆。步道上有隻玉帶弄蝶吸食鳥糞補充礦物質,枯安鈕夜蛾停棲在鬼桫欏上,就像一片落葉;另有隻赤獵椿象在菇婆芋葉面上尋找獵物。

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8.28)


8/28上南港山縱走步道時,山上土地非常乾燥,山溝乾枯了無生氣,雖然8/29及8/30「南修」颱風帶來豐沛雨水,但9/3再上步道時,雖然感覺較溼潤,但山溝仍然沒水,是水脈被阻塞,還是雨水來得太急大地一時無法含養?為避免北二高山坡滑落造成之悲劇重演,步道上亦安裝了順向坡監視器。
步道上仍有很多昆蟲值得慢慢欣賞,黃斑鐘蟋蟀同時出現若蟲、已長出翅芽即將轉成蟲者、及翅膀已長完全的成蟲;入口處有隻十星大瓢蟲,長的就像星點大金花蟲,請仔細品嘗,金花蟲的觸角較瓢蟲長很多,這是主要區別。步道上的菜園有隻蛾垂吊在山苦瓜葉上,翻開葉背原來它已成為蟹蛛的食物。而在這晚夏,蟬仍頻繁出現,有白痣廣翅蠟蟬、青蛾蠟蟬、綠瓢蠟蟬、台灣騷蟬。我最喜歡綠瓢蠟蟬,因它最喜歡跟人玩躲貓貓,而騷蟬是夏天最聒噪的蟬,可能因為這樣才會被稱為騷蟬。另螽蟴的長角與長腳亦值得欣賞。

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

步道行禮


民國70年11月遷居南港,與中央研究院比鄰而居,南港位於台北市邊陲地帶,當時,雖然有全國最高學術機構-中央研究院,但仍然相當落後,居家附近仍有水田及菜園,無法由研究院路沿著四分溪通抵中研院,要進中研院,研究院路是唯一的通道,而中研院又帶著神祕色彩,一般人難以親近,故活動空間大都以中研院對面的胡適公園為主。
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須拓展活動空間,於是順著研究院路走,找到了中華科技大學(原中華工專)旁的步道(即現今的南港山縱走步道),當時不知該條步道通往何處,起先只敢走到中華科技大學上方的四分溪支流,望著溪流上的凹洞,不知那就是所謂的壺穴,隨著行走步道次數的增加,將行走距離慢慢延伸至福壽園、九五峰、拇指山,然後由松山下山,爾後南港山縱走步道即為假日運動、休閒的主要去處。而步道也由原來以枕木、泥土、石塊混合而成的步道,演變成以石塊為主的步道。
92年至南港社大上林智謀老師的「與自然作朋友」課程,初期以認識植物為主。南港山系植物生態豐富,從此,走訪南港山縱走步道,不僅是休閒運動,還是吸收知識之旅,而對植物之認識,也由開花的被子植物,延伸至以孢子繁殖的蕨類植物。
蕨類,雖是第一種由海洋衍生至陸地的維管束植物,但他既不開花也不結果,孢子囊群又大都長在葉背,所以一般人談到它都覺(蕨)得好累,不願花心思去認識。初期為了認識它,常獨自背著郭城孟教授的「蕨類圖鑑」上山,由葉型去翻閱圖鑑核對,因不懂分科,圖鑑常由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,仍難以找出蕨類名稱,記得第一種核對圖鑑找出的蕨類是「細柄雙蓋蕨」,當時興奮的心情難以形容,就像小孩子得到一顆糖果。因常在步道上翻看蕨類圖鑑,常被登山客誤認為學者在調查研究,其不知我是一位菜鳥。努力終會有收穫,漸漸的,懂得蕨類的分類,也知道由幼葉與孢子囊群去欣賞蕨類,也調查南港步道旁可見到的蕨類約有100種(含人工栽植的水生蕨類),遺憾的是,曾在南港山縱走步道發現的「裂葉雙蓋蕨」,多年來不見其蹤影,因其與「細柄雙蓋蕨」很像,不知是否隱藏其間。
近五、六年來,常在南港附近步道拍攝昆蟲,以南港山縱走步道為主。談到拍攝昆蟲,要從「魔目夜蛾」說起,多年來,我有在中研院打網球的習慣,有一次,網球拍斷了線,回家取另一球拍的途中,於四分溪畔的血桐上發現「魔目夜蛾」(當時不知甚麼蛾),因其翅膀的圖案太奇特,與過去對蛾類的印象(臭蛾仔)大不相同,從此,走上瘋狂拍蛾類的日子,晚上10點多,在四分溪旁的路燈下找它,清早上班前,沿著四分溪畔的中研院路段尋它,假日到南港山縱走步道拍它。
南港山縱走步道因部分路段有路燈,而蛾類大都具有趨光性,所以有飛蛾撲火之說,有些蛾類夜晚出來後,清早尚未飛回森林底層休息,是拍照的好時機,所以每走到路燈下,常佇足較長時間,尋找它的蹤跡,因很多昆蟲有趨光性,在拍攝蛾類時,也會發現其他昆蟲,慢慢也喜歡上它。因拍攝初期對攝影的知識與技巧不夠熟練,不知何謂景深,何謂光圈,常把漂亮的昆蟲,拍成模糊或色澤不對的的昆蟲,於是到南港社大與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學習攝影;另隨著昆蟲拍攝數量增加,除了需從網路獲得相關知識外,家裡的書籍也越來越多,這是拍攝昆蟲中的一個插曲。
至今於南港地區拍攝的昆蟲約有1000種以上,計畫整理出一張光碟,供喜歡昆蟲的民眾,於行走南港山區時,增加一種調味料,讓爬山不在只是運動、休閒,也是一種知識的獲取。
為了完成光碟片的製作,也為了可以和更多的同好分享步道上的點點滴滴,以及爾後拍攝昆蟲動態影像之影片剪輯、配樂等之處理,98年9月的學期開始,接受南港社大影像生態課程的潘文彬老師邀請,進入南港社大影像生態工作坊中,除了和同學分享步道上生態的點點滴滴外,影像處理課程是我這一次的重點,98年12月開始,我已經可以利用影像處理課程學習到的技巧,應用到部落格的編輯中,將我穿梭在步道中所拍攝到的生態照片,利用影像處裡軟體處理後,連同文章放到南港人文生態影像部落格上,這是我以前沒辦法去完成的,這也讓我感受到共學的好處,除了自己可以貢獻所長以外,也能得到不同層面的學習,而99年3月開始主要學習有關照片之修剪、合成,及影片下載、剪輯、配音、配樂。另外潘老師亦指導記錄片拍攝時,應注意的肖像權、智慧財產權中的著作權等相關的法律行為,這對我以後想進一步拍攝記錄片亦有很大的幫助。

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8.16)


8/16七夕情人節,與淑貞及文彬上更寮,主要係拍攝林明淑老師修剪茶樹及為茶樹施肥的過程,及其對經營茶園及百合步道的理念。修剪茶樹,原則上要修剪至較矮枝條下方約3公分處,而茶樹


施有機肥後,需以草覆蓋,避免肥料因下雨而流失。
記錄片拍攝空檔,慣例拿著相機尋找獵物,今天主要拍攝的有:
1.昧影細蟌產卵:二隻昧影細蟌交配後仍捨不得離開,雄細蟌為避免雌細蟌偷情,夾著它四處產卵。
2.螽蟴若蟲已長出翅芽,準備轉大人(變為成蟲)
3.食芽蠅看起來像蜂,但千萬別被它騙了,變認方式是蜂眼睛較蠅小,觸角較蠅長。
4.紅腹細蟌;細蟌是豆娘中喜歡生長在靜水域的品種。
5.柑橘鳳蝶:以很多種芸香科植物為食草,因它飛行太快,只能拍道它的倩影。
6.白條細蝗:低海拔山區常見,主要變認方式是翅基至腿基有白色斜條紋。

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

發現四分溪生態之美-礦坑探查(99.8.02)


今天與文彬、淑貞、麗娟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邱天錄先生,會同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謝理事長及王文榮先生探索南港礦坑。
南港茶業沒落原因之一,係煤礦的開採;但在距今30~40年間,又因工業興起及採礦成本提高而致礦業沒落。目前所有礦坑都被森林掩蓋,探索礦坑及其背後人文歷史對南港有重大意義,實值得台北市政府去記錄。
今天,主要探索新豐、信和、成功等三個礦場,該三處均需經過原採礦工人的家,新豐煤礦保持較完整,信和煤礦次之,而成功煤礦已被掩埋,僅剩一處事務所。
生態方面,蕨類有南港其它步到少見的單葉雙蓋蕨、大星蕨、松葉蕨,動物有拍照的有白素斑獵椿象、三角鬼蛛(腹部肩膀位置二邊突起與尾部形成三角形因而得名)、人面蜘蛛-紅色型、渡邊長吻白蠟蟬與烏桕黃毒蛾幼蟲(均以烏桕為生)、笠蝸牛、澤蛙(特徵:鼓膜有紅色斑點、背部有短棒膚褶),蝦子。王文榮先生除述說小時侯如何翻山越嶺去上學、如何背相思樹幹賺取零用錢,還表演以山棕葉軸作套索釣蝦子的秘絕,改天請他教導製作套索的細節以免失傳。

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

步道生態教室- 更寮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7.29)



7/29有安親班同學至椿萱農場戶外教學,為補拍「營造更寮百合步道」紀錄片,文彬、淑貞、麗娟及我再度上山,但有機茶園滿是大花咸豐草,大夥兒只好親自除草,整理出茶園的樣貌,每個人身上也因而佈滿大花咸豐草(鬼針草)種子。
拍完茶園風光後,開始在茶園尋寶,園區生態豐富,蜻蛉科有難得拍到的無霸勾蜓,以及善變蜻蜓、鼎脈蜻蜓、青黑琵蟌、還有眛影細蟌雄蟲夾著雌蟲頸部準備交尾,若雌蟲同意則會將尾部交配器往雄蟲腹部第二節的交配器靠,即完成交尾。蝴蝶有埔里紅弄蝶、竹紅弄蝶、石墻蝶、鳳眼方紋蝶幼蟲,同翅目有長翅蠟蟬、條紋廣翅蠟蟬與眼紋廣翅蠟蟬。直翅目有褐背細蟴及一隻不知名的螽蟴。

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7.25)


今(7/25)上午6:20上步道,約走了5個階梯,即發現一隻黑色天蛾幼蟲停棲在鳳仙花上,經查,係芋雙線天蛾幼蟲,幼蟲以天南星科,鳳仙科葉子為食;另步道旁的榕樹上有隻圓端紫斑蝶幼蟲,係以桑科榕屬為食,亦有隻四紋象鼻蟲停棲在它的食草-月桃上

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

發現四分溪生態之美-樹梅古道(99.7.19)


今天(99.7.19)與文彬、淑貞、麗娟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邱天錄先生,在久如在地人事陳金龍先生帶領之下登樹梅古道。約9:00 由福德宮進入,沿途樹梅很多,可惜非生產季節,無法採下來止渴。陳金龍沿途解說樹種及從前曾有人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、岩石冒出泉水等生態。
因沿途都是上坡路段,且無階梯,讓我們走得有點辛苦,好在都走在樹蔭下,否則,大夥兒可能無法承受酷熱的陽光。中途,在一處地形奇特的地方休息,談論地形是如何形成、如何製作步道地圖、如何反應市政府規劃登山步道。
休息後,陳金龍先生返回,而我們繼續往山上前行,不久,即到達拇指山。母指山我曾走過無數次,可是不曾由樹梅古道前往,都是由南港山縱走步道前往。由拇指山下山,即往南港山縱走步道方向續走,沿途一路想找80巷的路線,但均無所獲最後,我與邱先生一起往麗山橋 (50巷)方向下山,文彬、淑貞、麗娟由北興宮步道下山,結果發現,原來80巷就在50巷的叉路上,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,故原本預估需1個多小時的路程,僅花了20分鐘。
沿途上拍攝到樹瘤、雙尾燕蝶、岩石冒泉水、特殊樹形、中形金蛛腹面、茅瓜,蜈蚣吃枯葉蛾幼蟲等生態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發現四分溪生態之美 (步道日誌-樹梅古道99.7.19)


今天(99.7.19)與文彬、淑貞、麗娟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邱天錄先生,在久如在地人事陳金龍先生帶領之下登樹梅古道。約9:00 由福德宮進入,沿途樹梅很多,可惜非生產季節,無法採下來止渴。陳金龍沿途解說樹種及從前曾有人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、岩石冒出泉水等生態。
因沿途都是上坡路段,且無階梯,讓我們走得有點辛苦,好在都走在樹蔭下,否則,大夥兒可能無法承受酷熱的陽光。中途,在一處地形奇特的地方休息,談論地形是如何形成、如何製作步道地圖、如何反應市政府規劃登山步道。
休息後,陳金龍先生返回,而我們繼續往山上前行,不久,即到達拇指山。母指山我曾走過無數次,可是不曾由樹梅古道前往,都是由南港山縱走步道前往。由拇指山下山,即往南港山縱走步道方向續走,沿途一路想找80巷的路線,但均無所獲最後,我與邱先生一起往麗山橋 (50巷)方向下山,文彬、淑貞、麗娟由北興宮步道下山,結果發現,原來80巷就在50巷的叉路上,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,故原本預估需1個多小時的路程,僅花了20分鐘。
沿途上拍攝到樹瘤、雙尾燕蝶、岩石冒泉水、特殊樹形、中形金蛛腹面、茅瓜,蜈蚣吃枯葉蛾幼蟲等生態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7.16)


7/16上午8:00才上山,趨光性的蛾類已飛回林內或躲在樹葉底下,僅剩一隻小點白毒蛾,而菜園裡有對紫蛇目蝶在交配,它與其它蛇目蝶不同,幼蟲是吃棕櫚科植物,而其它蛇目蝶是以禾本科植物為食;菜園旁的竹子上,有隻黑竹緣椿象,係以竹子汁液為食,過去未曾在此發現。下山騎腳踏車回家途中,發現一隻蛛蜂拖著白額高腳蛛回巢,但高腳蛛尚未完全昏迷,死爬著馬路上的石頭,蛛蜂拖的很辛苦,於是再打一針先去探路線,返回後就拖著蜘蛛往山坡狂奔;另路上也有一隻透翅蟬-紅色型,拍下它也拍下自己的身影。

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7.10)


步道上的華八仙很多,過去不曾發現甚麼昆蟲喜歡它,最近卻發現雙斑白肩天蛾幼蟲在吃它。菜園旁有二隻黑腹長頸金花蟲再它的食草薯蕷上交配,鐵絲網上亦停棲一隻鋸線天蛾,二隻狹翅弄蝶亦在菇婆芋上交配,白條斑蔭蝶亦在步道旁徘迴,白痣珈蟌與短腹幽蟌亦出現在步道上乘涼。

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6.20)


6/20是椿萱農場蓋斑鬥魚復育日,九天玄宮附近步道口巧遇山友,閒聊後即步行上山,入口處即發現沫蟬的蟲巢像口痰,隱約可看見他的身影,其下方的鳳仙花葉面上,有隻細身獵椿象,這是我第一次與它相遇。到達農場由林明淑老師分配當日工作,主要係將魚缸搬到新建解說地點予以固定,再搬石頭、種水草、放入蓋斑鬥魚,工作時間利用空檔在農場尋找獵物,時序入夏,昆蟲紛紛出籠,青黑琵蟌就在工作場所,擺著相同姿勢一動也不動任大家拍照;枯葉蛾幼蟲與枯葉、枯枝混在一起,讓大家看了嚇一跳,還有背面很像黃三線蝶的姬黃三線蝶四處飛舞,眼紋廣翅蠟蟬就在園區雜草上,小斑紅沫蟬在農場四處可見,工作結束收工歸途中,發現葉蟬與四紋溝腳葉蚤。
第一次在農場發現這麼多昆蟲,可見農場已在主人耕耘之下,形成適合空蟲生存的環境。

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6.19)


時序入夏,步道上昆蟲種類也變得多樣性,不再以蛾類為主的昆蟲世界,6:00由中華科技大學旁踏上步道,隨即看到二隻曲尾春蜓雙宿於觀音座蓮上,不久,又有色彩鮮豔的白綠黑角綠尺蛾停棲在山棕上,而菜園旁的欄干上,有隻漂亮的巨山蟻徘廻尋找獵物;行走至第一個土地公廟,少見的台灣絨毛弄蝶與鸞褐弄蝶,在涼亭內吸食山友滴落的水。而步道的枯木上,有長的像靈芝的相鄰小孔菌,行至接近鞍部的臺地,無尾鳳斑蛾幼蟲在樹幹上往下爬,好像想找個安全的化蛹地點,而綠瓢蠟蟬若蟲躲在樹枝上,但還是難逃法眼,它那尾部是否巷像毛筆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6.19續)


行至鞍部,一隻白波紋小灰蝶在鞍部地上吸水,一位同好也趕緊拍攝,往北興宮步道下山,一隻綠瓢蠟蟬停在月桃葉柄上,綠色是它的保護色;續往下走,苔峨幼蟲用它的毛織成的繭懸掛欄干上;行走至步道接近涼亭處,五色鳥在枯木上建築它的新家,看它往洞裡啄出一塊木片甩掉,然後再往洞裡仔細瞧瞧,那個地方需再修飾,再鑽進去,不停的重複相同的動作,只希忘給北鼻一個溫暖的家;行至步道口,一隻麗紋石龍子看到我,急著想找洞鑽,但找不到洞,我也拍了它的身影就放它一馬。

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5.30)


又是細雨紛紛的天氣,步道很滑,拍照又要撐傘,但仍藏不住上步道尋找寶物的心情。
步道上仍有些昆蟲不懼雨淋出來亮相,由中華科技大學上山不久,即於燈柱上發現黃蝶尺蛾,鞍部的燈柱上亦有隻大齒紋波尺蛾,北興宮步道上有扁鍬形蟲,身上還沾著泥土,可能剛羽化不久;有隻緣椿科的椿象若蟲,其體色綠色隱藏在垂榕上;另平常少見的黑脈厚鬚螟蛾,今天在北興宮步道竟然發現四隻,可能這季節是它們的發生期。

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5.23)


今天又要回南部喝喜酒,所以來去匆匆,仍然6:00AM上步道,菜園旁的欄干,停棲一隻紅邊黃小灰蝶,它是小灰蝶科中的美人,幼蟲以火炭母草為食,雖然步道上有火炭母草,但不曾見過它的幼蟲,成蟲在這條步道也少見;燈柱上停棲一隻荷氏透翅斑蛾,它也是少見品種,回程看到了草蛉幼蟲背著一堆垃圾,及一隻沫蟬。

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5.15)


今天要回南部喝喜酒,早上6:00就上步道,雖然拍的照片不多,但都很珍貴,首先,菜園旁的欄干,停棲一隻黃星天牛,正想拍它時,一隻斯文豪氏蝸牛慢慢爬過來,於是拍到了天牛與蝸牛;接著有隻蘋掌舟蛾停在傅氏鳳尾蕨上,它的幼蟲以蘋果或櫻桃葉子為食,這是我第一次見到。回程發現一隻小型金龜子停棲在野牡丹上,拍完它正準備離開,又飛來一隻,馬上爬上去交配,好像脫光光等著它。

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5.09)


今天是母親節,天空下著雨,但一個人悶在家裡,一直等到8:00雨勢較小才出門,步道上爬山的人明顯減少。
菜園旁鐵欄干有隻小動物走著碎步,我的相機也隨著它移動,拍了好幾張,才有一張像樣的,原來它是隻廣翅蠟蟬的幼蟲。走到接近鞍部,左邊有一塊平臺,我常在那兒休息,過去,總會遇到一些人在那兒活動,今天,只有我一個人在享清閒,並在那兒拍到了一隻蠍蛉,它是屬於長翅目,頭部下側呈長吻狀,尾巴往上翹,所以又稱舉尾蟲。
現在正是山月桃花期,步道上很多,是欣賞的時機;走到鞍部,指示牌的”台北市”旁停棲一隻斑石蛉,它是屬於脈翅目魚蛉科,幼蟲生長在水裡,係肉食性昆蟲。
約9:30,天空仍然下著雨,就獨自漫步往北興宮下山後,走到後山埤捷運站後直接搭車回家。

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5.08)


上午8:00需於中研生態池作志工服務,6:30由中華科技大學旁上步道,7:30就返回,雖然時間短,但仍有些收獲。
步行約30公尺,即有隻白帶符夜蛾停在柃壁龍上,還有隻竹節蟲邊走邊晃動身體,以為是枯枝被風吹動,若它不晃動很難發現它。
走到菜園旁,有隻蜈蚣在大花咸豐草葉上啃食一隻昆蟲。再往前走到菜園帆布圍籬旁,佇足尋找獵物,一位早起採竹筍的太太,可能知道我在找昆蟲,指著一隻昆蟲給我看,仔細一瞧,是隻擬步行蟲科的長迴木蟲;另菜園旁的網子圍籬上,有隻細紋圓窗黃尺蛾與黃豔金龜靠在一起,以為他們屬黃字輩,古時後是同一家族。網子下方有隻栗六點天蛾,再下方的鐵絲網,有隻構月天蛾,它的幼蟲是吃構樹葉子長大的;還有隻小型但色彩鮮豔的三色豔苔蛾,與一隻與綠葉顏色相近的褐邊綠刺蛾。

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5.01)


今天上午,天上偶而還飄著小雨,7:00由中華科技大學步道口上南港山縱走步道,約10公尺處即發現凹翅土苔蛾,約30公尺處於芒萁發現少見的綠(青)背斜紋天蛾及黃鉤尺蛾,另有一隻陽污燈蛾(雄)停在苔蘚上,步行至第一個土地公廟稍作休息,於廟旁的革葉粗齒紫萁的幼葉上,停棲二隻不同品種的捲葉蛾,續往前走,於步道旁發現有隻茶斑蛾懸掛在不銹鋼上,仔細一看原來有隻蜘蛛逮到它;走到鞍部,發現有隻黃豹天蠶蛾躲在葉子下,我眼尖發現它,這是我在步道上第二次發現這種漂亮蛾類,今天發現的蛾類,均是少見的品種,不虛此行。

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4.10)


今天節目很多,早上8:00中研院有生態池除草志工工作,下午要回老家,所以6:30就上步道,首先映入眼裡的是黑線黃尺蛾及天社舟蛾,不久,又發現咖啡雙條天牛,這是我第一次在南港山縱走步道發現,菜園的帆布上停棲一隻淡猗尺蛾,它的幼蟲常在大青樹上看到,模彷樹枝唯妙唯俏,回程看見一隻幼蟲以禾本科植物為主食的黑樹蔭蝶,7:30就回到山下,雖然時間很短,但還是有些收獲。

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續步道日誌99.04.05)


回程往另一方向轉入中華科技大學,黃斑弄蝶與端紫斑蝶在步道旁吸食大花咸豐草的花蜜,四紋象鼻蟲在寄主物-月桃上遊走,進入中華科技大學,台灣騷蟴就停在石壁上,後腳好像斷了,所以近距離拍它,它也無動於衷。

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04.05)


清明節提前一天回家鄉掃墓,怕塞車早上就回台北,下午1:00上步道,不知何時榕四星金花蟲停在我的背包上,約走5分鐘,即發現一隻縱斑彩獵椿象,這種椿象會吃其它昆蟲;不久,又發現粉蝶燈蛾,它得飛行姿勢,很像粉蝶科的紋白蝶,大概因而得名。
步道上菜園旁的柚子樹,有隻台灣擬騷蟴,它的保護色若不認真找很難發現;菜園旁有少見的木蠹蛾與實毛脛夜蛾;還有一隻大鳳蝶在鳳仙花叢吸食花蜜,藍翅細頸金花蟲在交配。

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3.28)


上午天色陰霾還下了幾滴小雨,上午約7:00,沿著四分溪騎腳踏車往中華科技大學途中,有隻茶斑蛾就停在四分溪的護欄上,它似乎受了傷,觸角少了一隻,且翅膀有受傷的斑紋。
由中華科技大學踏上登山口,走約5分鐘,看見一隻紅螢,停在水芹菜上吃著花蜜,紅白對比甚為漂亮。接近菜園有隻褐園黃雙尺蛾,它似乎模彷人的臉孔,有二顆圓圓的眼睛,還有隻聯美苔蛾停在菜園。回程發現登山口有隻缺六點天蛾停在步道旁的帆布上,對今天短程的登山拍蟲給了完美的句點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續步道日誌99.3.27)



北興宮步道尚有台灣茶蠶蛾,它與曾經介紹過的黑點白蠶蛾,同屬蠶蛾科,還有後凸蝶燈蛾及陽污燈蛾,步道口的欄干上有隻台灣擬扁蛛,在守護著它的卵囊。接近步道口,一位老太太柱著一根竹子,一步一步往上走,我已多次在北興宮步道看到她,有時有家人陪伴,但大都是單獨一個人,真是佩服也擔心是否會發生意外,希望他的家人多多出來爬山、陪伴。

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續步道日誌99.3.27)


由土地公廟續往松山方向走,沿途有很多喜歡在步道吸實腐果、樹汁之蛇目蝶及三線蝶,在步道旁飛舞,偶而停在地面的枯葉或路旁植物葉面上休憇,其中有小蛇目蝶,姬蛇目蝶、琉球三線蝶、埔里三線蝶、姬黃三線蝶。
到達鞍部往北興宮步道下山,沿途發現多隻金盞窗蛾,它是步道常見蛾類,一隻青帶鳳蝶終齡幼蟲停棲在路燈上準備化蛹,另有幼蟲以蓮霧葉為食之蓮霧赭夜娥停棲在海金莎上。最特別的是石墻蝶蛹垂吊在步道欄干上,就像一片捲取的枯葉。

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步道日誌99.3.27)


6:40上南港山縱走步道時天氣陰暗,可是7:30以後天氣已放晴,所以步道上非常精彩。
走上步道不久,就在步道旁的山壁上,發現鳥嘴蘭正開著花,花形就像鳥嘴,這大概是它命名由來。石階上有一隻煙胡麻斑星尺蛾,貼著石階側面,最讓我興奮的是:步道旁一隻豹紋蝶就在它的食草-台灣朴樹上羽化。
步道上方的菜園,群蝶飛舞,主要是紋白蝶及石墻蝶,紋白蝶主要食草為十字花科蔬菜,農民對它最頭痛,能發現群蝶,表示這裡農民未使用農藥,菜以自食為主。菜園旁柚子樹,葉子上有蝶幼蟲大便,努力尋找,終於找到烏鴉鳳蝶幼蟲,顏色與葉子一樣,若沒有仔細尋找,真的無法發現,菜園旁不銹鋼護欄,乳頭棘蛛停棲休憩,一路走到第一個土地公廟,一隻漂亮的黃腹鹿子蛾就停在外牆。

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續步道日誌99.3.20)


今天上步道不久,即發現一隻少見的奧氏弩螢,這是晝行性瑩火蟲,不會發光,菜園旁的柚子葉有很多咬痕,努力尋找,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,找到一隻顏色與葉子相近的大鳳蝶二、三齡幼蟲,另還有一隻褐翅椿;步道旁不銹鋼欄干上有隻葉蜂終齡幼蟲,它走起路來就像尺蛾幼蟲,琉球青斑蝶幼蟲亦在努力吃著歐蔓補充養份,準備化蛹。
步道第二個土地公廟前的朱槿上,有隻鹿子蛾幼蟲;北興宮步道上發現蕈蛾,它看起來就像鳥大便,拍完後觸摸一下,它馬上飛走,確定是一隻蛾類。

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03/20)


春天真是美好的季節,走在步道上令人心曠神怡,南港山縱走步道上的野花盛開,山壁上長滿了哈亨花,花形雖小,但那晶瑩剔透的的花瓣,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。耳挖草亦是讓人無法忽略,唇形花科的它,有著開口笑的花瓣,配上長長的花冠,側看真有點像挖耳朵的用具,這大概是它命名的由來;還有白花蛇根草也來參一腳。
往北興宮步道下山時,發現在南港山縱走步道未曾看到的蛇脈三叉蕨,長出漂亮的孢子囊群,到達山下時,捨去平日常走的成福路,改走福德街進入南港公園,路旁立鶴花上有一隻台灣大螳螂在等待獵物,最讓我驚奇的是,一隻五色鳥在路旁的枯木啄洞築巢,看到我時立即跳到樹上,我也不是省油的燈,立即補捉牠的倩影。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(續99.3.13步道日誌)




因今日上午更寮古道椿楦農場有野百合復育活動,8:00即由南港山縱走步道中華科技大學段下山,趕往集合地點-舊莊國小,天上下著毛毛細雨,翁姐開玩笑說著:怎麼每次活動就下雨。
大夥兒抵達椿楦農場,由女主人林明淑老師講解如何取出野百合幼苗,如何栽植後,即分配每人攜帶一盆野百合幼苗上山,小朋友特別高興,一路往山上衝,大夥也在大坪段野百合步道栽上他們手上的野百合,期望來日開花時亦能一起來欣賞。
大坪段旁的雙扇蕨正欣欣向榮的長出幼葉,正好可欣賞它由幼葉到成熟葉子的整個過程。種好野百合大家前往土庫岳,於南港與深坑交接處發現幼蟲專吃蕨類的蕨螟蛾,算是今天的另一收獲。

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03/13)


上午七點由中華科技大學上山,迎面撲來一股清香,迴然一想,那不是柚子花的香味嗎?步道旁的斯氏懸鉤子亦已含苞待放,因天氣陰涼,除了昨晚出來享受燈光未返家的蛾類外,未發現其它昆蟲。
步道上出現多隻圓端擬燈蛾及長斑擬燈蛾,這二種蛾幼蟲喜歡吃水同木及水冬瓜葉子的蛾類,是南港常見的蛾;八點燈蛾遭蜘蛛網纏住,但網已破損,蜘蛛也不見,所以雖然已死,但仍很完整;上星期發現之野蠶蛾幼蟲也吐絲結繭;黑點白蠶蛾也在進行傳宗接代的任務;一隻步道常見的螟蛾,停棲姿勢很怪異;斜紋夜蛾與白斑陌夜蛾同棲在菜園的網上,斜紋夜蛾幼蟲是菜園常見的害蟲。

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 步道日記 (03/07)



「春天後母面」,昨天像夏天,今天已變冬天,上午與淑貞、麗娟、文彬、威翔約邱先生探索四分溪,下午自行前往南港山縱走步道中華科技大學段,雖然天氣寒冷,但仍有很多昆蟲不畏寒風細雨。
首先,發現火炭母草葉子有被昆蟲吃的痕跡,因它是紅邊黃小灰蝶的食草,以為可以找到它的幼蟲,但找到的卻是葉蜂的幼蟲,接著找到到的是,野蠶蛾幼蟲停在它的食草桑葉葉面上,抬頭挺胸一點也不在乎寒風細雨,它的表姐妹黑點白蠶蛾卻停在雨帆上。另有一隻閃光苔蛾行走在鋼絲上,搖搖晃晃;一隻少見的苔蛾停在長滿青苔的木板上,還有鋸線白緣天蛾棲息在網子上,回程還發現一隻雌褐蔭蝶幼蟲在路燈柱上爬行。

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

昆蟲介紹



細紋黃鉤蛾成蟲看起來像尺蛾,所以很容易誤導而找不到正式的稱呼幼蟲食草係薑科植物,如月桃、野薑花。

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

步道生態教室-步道日記 (02/21)續


北興宮步道是南港地區拍攝昆蟲的好去處,因很多昆蟲都有趨光性,
晨間太陽出來時陸續飛回森林,而北興宮步道沿途有路燈,太陽出來時陽 光被東側山擋住,所以清晨9點以前,佇立路燈下稍作尋找,都可找到昆蟲,尤其是蛾類。
2/21巧遇秀琴時,在一處路燈下,就發現L紋鉤蛾、黃豹尺蛾、雙峰茶褐波尺蛾、雌黃粉尺蛾、黃紋雙尾蛾。有興趣的昆蟲愛好者,不仿 前往一遊。

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

步道生態教室-步道日記(02/21)


2/21天氣終於放晴,行走南港山縱走步道,往北興宮步道下山時,巧遇秀琴,她是南港社大新一代最用功的人,也常帶著相機上山拍照。今天拍了不少照片,擇較少見的物種與網友分享,首先,在菜園旁有古式棘蛛,它長的就像人的臉孔,腹部的絲疣也正吐著絲。其次,在土地公廟旁找到了東方狗脊蕨幼葉,這與烏毛蕨同屬烏毛蕨科的蕨類,卻有著比烏毛蕨更紅的幼葉。在鞍部往北興宮步道不遠處,發現了夢寐以求的車輪螟蛾,它是螟蛾科較大型的,也是我認為螟蛾科中最漂亮的。

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

步道生態教室-步道日記(02/20)


春節以來連日的溼冷,2/20終於雨停了,雖然天氣仍然陰霾,但終究是個登山攝影的日子。10點左右上了南港山縱走步道,幼蟲以大頭茶為食的小點白毒蛾首先映入眼裡,水同木上有圓端擬燈蛾幼蟲在葉上休息,準備養精蓄銳飽食下一餐,茶色姬鬼蛛因多日來的寒冷,無精打彩的躲在葉背。細紋貓蛛停棲在小葉桑上等待獵物,而蠍蛉與姬蜂四處遊蕩尋找獵物。傍晚在居家附近散步,意外發現青枯葉蛾成蟲,這種幼蟲常在血桐上出現的蛾,成蟲甚少發現,這還是我第一次在南港看到。

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

步道生態教室-步道日記(01/23)


99.1.23是個寒風細雨的日子,下午趁著雨勢稍歇,由中華技術學院旁登山口上山,沿途僅遇到二位山友,大概也因不堪在家裡枯坐而上山散心。雖然天氣濕冷,但有些蛾類靠著天生具有的鱗毛,不怕雨淋,仍然出現在步道旁,首先映入眼中的是「橙擬燈蛾」,以擬燈蛾稱它,表示它不屬燈蛾科,實際上它是屬夜蛾科,橘黃色翅膀配著明顯的白色翅脈是它的特色。另有一隻「姬大星椿象」停棲在路燈燈柱上,可能天氣太冷了,相機貼近它也無動於衷。走到菜園,一隻「綠斑姬尺蛾」停棲在網上,不知是否因冬天大地草木枯黃,它的綠斑也不再那麼翠綠。另有一隻「乳頭棘蛛」,它的蛛網已經殘破不堪,僅剩幾條網絲懸掛在空中,但它仍堅守它的崗位,等待獵物送上門來。返程,走中華技術學院效園內,路旁的菇婆竽上,「褐背細蟴」也出來探望,春天至秋天才會出現的它,可能因氣候變遷的關係,冬天也可看見,可是,因氣候寒冷,它也不像春天或夏天一樣敏捷。路過中華技術學院以石塊砌成的山壁,兩隻「二斑叉紋苔蛾」以石塊為床,辦起傳宗接代的事,希望嬰兒出生率偏低的台灣人,多學習它們的精神。

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

步道生態教室-步道日記(01/01)


201011日,更寮古道椿萱農場主人舉辦台灣野百合復育活動,約有三、四十人參加,首先,由女主人南港社大林明淑老師講解野百合的人工復育與自然繁殖,她除了想將更寮古道變成一條野百合步道外,也提供野百合種子,給所有參與人員栽植,希望台灣野百合能在台灣遍地開花。
10:30左右,大家帶著鐮刀與小鏟子上山,在大坪山大坪段有今年四、五月開花結果的果實飄落地面長出的新枝,大家努力尋找步道上的新枝,移到步道旁,避免人為不小心踐踏。

沿途,在大坪段有漂亮的紅果金粟蘭果實、台灣山桂花果實及紅楠的蟲瘿,另南港與深坑交接處有黃花肖頭蕊蘭,這是一種台灣野生蘭花,我走更寮古道5、6年來,第一次發現這蘭花。另望高寮往下走約100公尺處,菝契開著漂亮紅色的圓錐花序,續走至往栳寮步道的交接處,青蛙產卵在苔蘚上,不知它是否已受精,不知是否有雨水可將它沖入水中孵化。

椿萱農場四周種植一些芸香科植物,所以可看到好幾種鳳蝶的幼蟲,大琉璃紋鳳蝶的食草-三刈葉亦已結了果實,一隻端紫斑斑蝶幼蟲躲在天仙果葉背上,被眼尖的學員發現。農場上方有一棵青楓,楓葉飄落滿地,僅剩少數變黃的楓葉,孤零掛在枝頭,明顯告知冬天已到,但卻不減大家對大自然的熱愛。

中午,農場主人準備麵食,雖然只有簡單的麵與疏菜,但加上主人特製的香椿醬與豆瓣醬,大家吃的津津有味。歸途已下午三點,預定1/16有賞蕨活動,希望屆時大家再歡聚一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