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

步道行禮


民國70年11月遷居南港,與中央研究院比鄰而居,南港位於台北市邊陲地帶,當時,雖然有全國最高學術機構-中央研究院,但仍然相當落後,居家附近仍有水田及菜園,無法由研究院路沿著四分溪通抵中研院,要進中研院,研究院路是唯一的通道,而中研院又帶著神祕色彩,一般人難以親近,故活動空間大都以中研院對面的胡適公園為主。
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須拓展活動空間,於是順著研究院路走,找到了中華科技大學(原中華工專)旁的步道(即現今的南港山縱走步道),當時不知該條步道通往何處,起先只敢走到中華科技大學上方的四分溪支流,望著溪流上的凹洞,不知那就是所謂的壺穴,隨著行走步道次數的增加,將行走距離慢慢延伸至福壽園、九五峰、拇指山,然後由松山下山,爾後南港山縱走步道即為假日運動、休閒的主要去處。而步道也由原來以枕木、泥土、石塊混合而成的步道,演變成以石塊為主的步道。
92年至南港社大上林智謀老師的「與自然作朋友」課程,初期以認識植物為主。南港山系植物生態豐富,從此,走訪南港山縱走步道,不僅是休閒運動,還是吸收知識之旅,而對植物之認識,也由開花的被子植物,延伸至以孢子繁殖的蕨類植物。
蕨類,雖是第一種由海洋衍生至陸地的維管束植物,但他既不開花也不結果,孢子囊群又大都長在葉背,所以一般人談到它都覺(蕨)得好累,不願花心思去認識。初期為了認識它,常獨自背著郭城孟教授的「蕨類圖鑑」上山,由葉型去翻閱圖鑑核對,因不懂分科,圖鑑常由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,仍難以找出蕨類名稱,記得第一種核對圖鑑找出的蕨類是「細柄雙蓋蕨」,當時興奮的心情難以形容,就像小孩子得到一顆糖果。因常在步道上翻看蕨類圖鑑,常被登山客誤認為學者在調查研究,其不知我是一位菜鳥。努力終會有收穫,漸漸的,懂得蕨類的分類,也知道由幼葉與孢子囊群去欣賞蕨類,也調查南港步道旁可見到的蕨類約有100種(含人工栽植的水生蕨類),遺憾的是,曾在南港山縱走步道發現的「裂葉雙蓋蕨」,多年來不見其蹤影,因其與「細柄雙蓋蕨」很像,不知是否隱藏其間。
近五、六年來,常在南港附近步道拍攝昆蟲,以南港山縱走步道為主。談到拍攝昆蟲,要從「魔目夜蛾」說起,多年來,我有在中研院打網球的習慣,有一次,網球拍斷了線,回家取另一球拍的途中,於四分溪畔的血桐上發現「魔目夜蛾」(當時不知甚麼蛾),因其翅膀的圖案太奇特,與過去對蛾類的印象(臭蛾仔)大不相同,從此,走上瘋狂拍蛾類的日子,晚上10點多,在四分溪旁的路燈下找它,清早上班前,沿著四分溪畔的中研院路段尋它,假日到南港山縱走步道拍它。
南港山縱走步道因部分路段有路燈,而蛾類大都具有趨光性,所以有飛蛾撲火之說,有些蛾類夜晚出來後,清早尚未飛回森林底層休息,是拍照的好時機,所以每走到路燈下,常佇足較長時間,尋找它的蹤跡,因很多昆蟲有趨光性,在拍攝蛾類時,也會發現其他昆蟲,慢慢也喜歡上它。因拍攝初期對攝影的知識與技巧不夠熟練,不知何謂景深,何謂光圈,常把漂亮的昆蟲,拍成模糊或色澤不對的的昆蟲,於是到南港社大與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學習攝影;另隨著昆蟲拍攝數量增加,除了需從網路獲得相關知識外,家裡的書籍也越來越多,這是拍攝昆蟲中的一個插曲。
至今於南港地區拍攝的昆蟲約有1000種以上,計畫整理出一張光碟,供喜歡昆蟲的民眾,於行走南港山區時,增加一種調味料,讓爬山不在只是運動、休閒,也是一種知識的獲取。
為了完成光碟片的製作,也為了可以和更多的同好分享步道上的點點滴滴,以及爾後拍攝昆蟲動態影像之影片剪輯、配樂等之處理,98年9月的學期開始,接受南港社大影像生態課程的潘文彬老師邀請,進入南港社大影像生態工作坊中,除了和同學分享步道上生態的點點滴滴外,影像處理課程是我這一次的重點,98年12月開始,我已經可以利用影像處理課程學習到的技巧,應用到部落格的編輯中,將我穿梭在步道中所拍攝到的生態照片,利用影像處裡軟體處理後,連同文章放到南港人文生態影像部落格上,這是我以前沒辦法去完成的,這也讓我感受到共學的好處,除了自己可以貢獻所長以外,也能得到不同層面的學習,而99年3月開始主要學習有關照片之修剪、合成,及影片下載、剪輯、配音、配樂。另外潘老師亦指導記錄片拍攝時,應注意的肖像權、智慧財產權中的著作權等相關的法律行為,這對我以後想進一步拍攝記錄片亦有很大的幫助。